培训简介
课程目录
-
1地质学基础课程介绍
-
2第一章 绪论(一)
-
3第一章 绪论(二)
-
4第二章 地球(一)
-
5第二章 地球(二)
-
6第二章 地球(三)
-
7第二章 地球(四)
-
8野外地质工作方法1勘探方法1.1.1探槽上
-
9第三章 地壳和岩石圈(一)
-
10野外地质工作方法1勘探方法1.1.1探槽下
-
11第三章 地壳和岩石圈(二)
-
12野外地质工作方法1勘探方法1.2.1平硐上
-
13第三章 地壳和岩石圈(三)
-
14野外地质工作方法1勘探方法1.2.2平硐下
-
15第三章 地壳和岩石圈(四)
-
16野外地质工作方法1勘探方法1.3.1钻探
-
17第四章 矿物(一)
-
18野外地质工作方法1勘探方法1.3.2钻进效果指标及钻进规程参数
-
19第四章 矿物(二)
-
20野外地质工作方法1勘探方法1.3.3金刚石钻进工艺上
-
21第四章 矿物(三)
-
22野外地质工作方法1勘探方法1.3.4金刚石钻进工艺下
-
23第四章 矿物(四)
-
24野外地质工作方法1勘探方法1.4.1物探
-
25第四章 矿物(五)
-
26野外地质工作方法1勘探方法1.4.2电法勘探
-
27第四章 矿物(六)
-
28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1.1勘查活动
-
29第四章 矿物(七)
-
30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1.2野外工作准备
-
31第五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的形成(一)
-
32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2.1罗盘设备介绍
-
33第五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的形成(二)
-
34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2.2罗盘的调校
-
35第五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的形成(三)
-
36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2.3罗盘的应用
-
37绪论单元1储层研究的意义
-
38地质学基础模块一 地质学的应用思路
-
39第五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的形成(五)
-
40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3.1水文地质调查上
-
41绪论单元2课程定义与目的
-
42地质学基础模块一 地质学的应用思路 1.1地质学的发展历程
-
43第五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的形成(六)
-
44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3.1水文地质调查下
-
45绪论单元3课程教学安排
-
46地质学基础模块一 地质学的应用思路 1.2全球地质调查新趋势
-
47第六章 沉积岩特征几主要岩石类型(一)
-
48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3.2地层岩性
-
49第一章储层表征概论-储层表征内容
-
50地质学基础模块一 地质学的应用思路 1.3现代宇宙学简史
-
51第六章 沉积岩特征几主要岩石类型(二)
-
52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3.3地质构造
-
53第一章储层表征概论-储层表征的多维性
-
54地质学基础模块一 地质学的应用思路 1.4地质学研究对象、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
-
55第七章 岩浆作用及其产物(一)
-
56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3.4沉积岩上
-
57第一章储层表征概论-储层表征信息解析-岩心信息
-
58地质学基础模块一 地质学的应用思路 1.5地质思维与工程地质思维
-
59第七章 岩浆作用及其产物(二)
-
60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3.4沉积岩下
-
61第一章储层表征概论-储层表征信息解析-测井信息
-
62地质学基础模块二 地质学的调查应用 2.1.1地球的形成与演化—前寒武纪之太古宙
-
63第七章 岩浆作用及其产物(三)
-
64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3.5岩浆岩上
-
65第一章储层表征概论-储层表征信息解析-动态信息
-
66地质学基础模块二 地质学的调查应用 2.1.2地球的形成与演化—前寒武纪之元古宙
-
67第八章 岩浆岩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(一)
-
68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3.5岩浆岩中
-
69第一章储层表征概论-储层表征信息解析-地震信息
-
70地质学基础模块二 地质学的调查应用 2.1.3地球的形成与演化—前寒武纪之震旦纪
-
71第八章 岩浆岩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(二)
-
72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3.5岩浆岩下
-
73第一章储层表征概论-地下灰箱系统与不确定性
-
74地质学基础模块二 地质学的调查应用 2.1.4地球的形成与演化—早古生代
-
75第八章 岩浆岩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(三)
-
76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3.6变质岩上
-
77第一章储层表征概论-储层表征中的科学思维方法
-
78地质学基础模块二 地质学的调查应用 2.1.5地球的形成与演化—晚古生代
-
79第九章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的形成(一)
-
80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3.6变质岩下
-
81第二章储层构型1
-
82地质学基础模块二 地质学的调查应用 2.1.6地球的形成与演化—中生代
-
83第九章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的形成(二)
-
84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3.7断层分类
-
85第二章储层构型2
-
86地质学基础模块二 地质学的调查应用 2.1.7地球的形成与演化-新生代
-
87第九章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的形成(三)
-
88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3.8褶皱
-
89第二章储层构型3
-
90地质学基础模块二 地质学的调查应用 2.2.1地球形状、大小和表面形态
-
91第九章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的形成(四)
-
92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3.9 断层的识别
-
93第二章储层构型4
-
94地质学基础模块二 地质学的调查应用 2.3.1地球的圈层物质特征
-
95第九章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的形成(五)
-
96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3.10断层的几何要素
-
97第二章储层构型5
-
98地质学基础模块二 地质学的调查应用 2.4.1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
-
99第九章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的形成(六)
-
100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3.11野外地质观察的记录
-
101第二章储层构型6
-
102地质学基础模块二 地质学的调查应用 2.4.2组成地壳的矿物
-
103第九章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的形成(七)
-
104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3.12野外地质观察的内容
-
105第二章储层构型7
-
106地质学基础模块二 地质学的调查应用 2.4.3鉴定简单的矿物和岩石
-
107第九章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的形成(八)
-
108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4.1地质填图上
-
109第二章储层构型8
-
110地质学基础模块二 地质学的调查应用 2.4.4组成地壳的岩石
-
111第十章 古生物及化石(一)
-
112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4.1地质填图下
-
113第二章储层构型9
-
114地质学基础模块二 地质学的调查应用 2.5.1地球能量系统
-
115第十章 古生物及化石(二)
-
116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4.2 数据处理
-
117第二章储层构型10
-
118地质学基础模块二 地质学的调查应用 2.5.2地质年代与地质年代表
-
119第十章 古生物及化石(三)
-
120野外地质工作方法2野外工作方法2.4.3实测剖面图的制作方法
-
121第二章储层构型11
-
122地质学基础模块二 地质学的调查应用 2.5.3地质作用
-
123第十一章 产状和接触关系(一)
-
124野外地质工作方法3野外工作安全3.1.1野外地质工作安全(一)
-
125第二章储层构型12
-
126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模块 3.1.1构造相关概念及构造运动特征
-
127第十一章 产状和接触关系(二)
-
128野外地质工作方法3野外工作安全3.1.2野外地质工作安全(二)上
-
129第二章储层构型13
-
130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模块 3.1.2地质构造-产状
-
131第十一章 产状和接触关系(三)
-
132野外地质工作方法3野外工作安全3.1.2野外地质工作安全(二)下
-
133第二章储层构型14
-
134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模块 3.1.3地质构造-褶皱
-
135第十二章 地层与地层单位(一)
-
136野外地质工作方法3野外工作安全3.1.3野外地质工作安全(三)上
-
137第二章储层构型15
-
138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模块 3.1.4地质构造-断裂
-
139第十二章 地层与地层单位(二)
-
140野外地质工作方法3野外工作安全3.1.3野外地质工作安全(三)下
-
141第二章储层构型16
-
142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模块 3.1.5节理玫瑰花图的绘制
-
143第十二章 地层与地层单位(三)
-
144野外地质工作方法4煤矿地质工作4.1.1煤矿防治水
-
145第二章储层构型17
-
146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模块 3.1.6节理玫瑰花图工程案例分析
-
147第十三章 构造运动(一)
-
148野外地质工作方法4煤矿地质工作4.1.2矿山地质环境上
-
149第二章储层构型18
-
150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模块 3.1.7大地构造学
-
151第十三章 构造运动(二)
-
152野外地质工作方法4煤矿地质工作4.1.2矿山地质环境下
-
153第二章储层构型19
-
154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模块 3.1.8地质图概述
-
155第十三章 构造运动(三)
-
156野外地质工作方法4煤矿地质工作4.1.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的评价上
-
157第二章储层构型20
-
158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模块 3.2.1地震相关概念及成因、分布
-
159第十三章 构造运动(四)
-
160野外地质工作方法4煤矿地质工作4.1.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的评价下
-
161第二章储层构型21
-
162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模块 3.2.2地震工程案例分析
-
163第十三章 构造运动(五)
-
164野外地质工作方法5主要产煤区地质概况5.1.1华北地台
-
165第三章确定性建模1
-
166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模块 3.3.1岩浆岩的相关概念
-
167第十四章 岩石的受力与变形(一)
-
168野外地质工作方法5主要产煤区地质概况5.1.2华北地台地质历史
-
169第三章确定性建模2
-
170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模块 3.3.2岩浆岩的特征及分类
-
171第十四章 岩石的受力与变形(二)
-
172野外地质工作方法5主要产煤区地质概况5.1.3侏罗-白垩含煤岩系
-
173第三章确定性建模3
-
174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模块 3.3.3侵入作用与侵入岩
-
175第三章确定性建模4
-
176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模块 3.3.4喷出作用及喷出岩
-
177第三章确定性建模5
-
178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模块 3.3.5常见岩浆岩的鉴定
-
179第三章确定性建模6
-
180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模块 3.4.1变质作用的相关概念、影响因素及类型
-
181第三章确定性建模7
-
182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模块 3.4.2变质岩的特征及分类
-
183第三章确定性建模8
-
184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模块 3.4.3常见的变质岩-区域变质岩
-
185第三章确定性建模9
-
186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模块 3.4.4常见的变质岩-接触、混合、交代、动力变质岩
-
187第三章确定性建模10
-
188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模块 3.4.5常见变质岩的鉴定
-
189第三章确定性建模11
-
190第三章确定性建模12
-
191第三章确定性建模13
-
192第三章确定性建模14
-
193第四章随机建模1
-
194第四章随机建模2
-
195第四章随机建模3
-
196第四章随机建模4
-
197第四章随机建模5
-
198第四章随机建模6
-
199第四章随机建模7
-
200第四章随机建模8
-
201第四章随机建模9
-
202场地环境调查流程及报告编制要点解读(一)
-
203场地环境调查流程及报告编制要点解读(二)
-
204场地环境调查流程及报告编制要点解读(三)
-
205场地环境调查流程及报告编制要点解读(四)
-
206场地环境调查流程及报告编制要点解读(五)
-
207场地环境调查流程及报告编制要点解读(六)
-
208城市地质调查与成果应用(一)
-
209城市地质调查与成果应用(二)
-
210城市地质调查与成果应用(三)
-
211城市地质调查与成果应用(四)
-
212城市地质调查与成果应用(五)
-
213城市地质调查与成果应用(六)
-
214城市地质调查与成果应用(七)
-
215城市地质调查与成果应用(八)
-
216地市地质调查中的物探技术方法(一)
-
217地市地质调查中的物探技术方法(二)
-
218地市地质调查中的物探技术方法(三)
-
219地市地质调查中的物探技术方法(四)
-
220绿色矿山创建实施方案及评估报告编辑要点解析(一)
-
221绿色矿山创建实施方案及评估报告编辑要点解析(二)
-
222绿色矿山创建实施方案及评估报告编辑要点解析(三)
-
223绿色矿山创建实施方案及评估报告编辑要点解析(四)
-
224绿色矿山创建实施方案及评估报告编辑要点解析(五)
-
225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方法与成果应用(一)
-
226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方法与成果应用(二)
-
227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方法与成果应用(三)
-
228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方法与成果应用(四)
-
229自然资源调查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(一)
-
230自然资源调查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(二)
-
231自然资源调查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(三)
-
232自然资源调查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(四)
-
233自然资源调查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(五)
-
234自然资源调查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(六)